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残疾人事业高度重视,分别做出过很多重要指示。特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残疾人事业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多次专题研究,集中体现了对残疾人的关心和关爱,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情怀。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残疾人事业的“心迹”
1990年11月12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福州市残联会议上说:“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是一个浩繁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和各方面力量开展扶残助残活动。”
2007年6月24日,世界夏季特殊奥运会倒计时一百天系列活动在上海启动,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和特奥运动员共同为特奥倒计时钟揭幕。7月20日,习近平在会见上海市残疾人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时指出,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上海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要以举办上海2007年世界特奥会为契机,进一步弘扬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形成各方共同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努力为广大残疾人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美好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和条件。
2013年9月17日,中国残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到会祝贺,显示了他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和重视。
2014年3月21日,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致信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基金会成立3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并向全国8500万残疾人和他们的亲属表示诚挚的问候,向广大残疾人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习近平强调,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014年5月16日,在会见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时,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一个残疾人朋友的梦。我们都要凝心聚力,在实现人生梦想的同时,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美好梦想早日实现。
2014年5月16日,在会见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时,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把推进残疾人事业当作份内的责任,各项建设事业都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其中,不断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
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在河北省唐山市截瘫疗养院看望慰问截瘫伤员。他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要把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接力不断走下去,为中国人民幸福追求而努力。中国有几千万残疾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为残疾人事业做更多事情,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2019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亲切接见参加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受表彰代表。
二、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残疾人事业发展情怀
残疾人事业,与春天同行的事业。从残废到残疾,从救济到自强,从接受到回馈……70年辛勤耕耘结硕果,中国残疾人前所未有地得到更多的实惠,中国残疾人事业前所未有地更加深入人心。
这其中,无不倾注着中央领导集体的殷切关爱和无尽关怀,犹如春日暖阳,照耀着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使他们在呼唤中觉醒、在勉励中奋起、在关爱中再生……
2008年9月6日,北京残奥会的圣火在“鸟巢”熊熊燃起。全国亿万群众与来自同一个世界的残疾兄弟姐妹们一起,共同构筑和谐温馨的奥林匹克大家庭,共圆心中的同一个梦想。
(一)追寻毛泽东主席关心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足迹
残疾人的解放,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是一份特殊的刊物--
1954年3月,中国盲人福利会主办的机关刊物、中国第一份残疾人读物《盲人月刊》在北京创刊。
当《盲人月刊》创刊号送到毛泽东手中,他很感兴趣。他闭上眼睛,双手触摸着密密麻麻的凸点字,说:“我第一次看到盲文,一个字也不认识。”当了解到盲文6个凸点的变化特点,毛泽东很高兴地说:“中国汉字很复杂,用6个凸点就代表了全部汉字,这个凸点真是变化无穷啊!”
新中国建立,苦难深重的残疾人走向新生活。在毛泽东的直接关心下,中国盲人福利会成立。盲人福利会总干事是毛泽东的亲家张文秋,她对任此职务有些不了解想不通,毛泽东劝她说:“盲人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你既然是为被压迫的人谋解放才出来革命的,为什么不去解放这些最痛苦的人呢?我劝你去,你要为他们解决困难,谋福利。”
毛泽东的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张文秋的劝说,也为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旧中国的废墟上,新中国残疾人事业迈开了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
1953年3月,中国第一个残疾人福利组织--中国盲人福利会在北京成立,协助政府关心、扶助广大盲人群众,为盲人福利服务。
1956年2月,中国聋哑人福利会在北京成立,协助政府联系广大聋哑人群众,为聋哑人福利服务。
1958年7月,中国聋人手语改革委员会成立。
1958年8月,新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举办的盲人医疗按摩单位“北京盲人按摩训练班实习诊所”成立。
1958年9月,新中国第一个盲文印刷所成立,出版盲文读物,满足盲人学文化、学习按摩的需求。
1960年5月,中国盲人聋哑人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开幕,随后成立统一的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
至1964年,全国各地为盲人聋哑人建立了不少的社会福利生产单位,使有劳动能力的盲人聋哑人参加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盲人按摩事业有了良好发展,全国已办起了70个按摩诊所;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了盲、聋哑学校,为了使成年盲人聋哑人有学习的机会,各地还建立了盲人聋哑人业余学习班(组)和学校,出版了盲校课本、课外读物共7万多册;进行了汉语拼音盲字方案、盲文政治学习常用词连写法、盲文分词连写法和数理化符号的研究;制订与出版了四辑聋哑人通用手势语草图与汉语手指字母方案;卫生部门深入农村山区开展了治盲,使不少盲人重见光明……
(二)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助推残疾人事业发展
残疾人的命运,始终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改革开放给中国残疾人事业带来了新的春天。
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曾对外国友人明确表示:“中国需要改进对残疾人的服务。”1986年,邓小平接见战斗英雄、伤残军人展亚平时握着他的手说:“向你致敬!”
在邓小平亲切关怀下,中国残疾人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84年3月,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标志着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新发展,中国残疾人事业进入了新阶段。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还要努力发展幼儿教育,发展盲、聋、哑人和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
1986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大力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人、关心人,特别要注意保护儿童、尊重妇女、尊敬老年人、尊敬军烈属和荣誉军人,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
1988年3月11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组建标志着中国残疾人事业进入了“政府更加重视,社会更加关注,残疾人组织更广泛、更全面”的新的发展阶段。
30年来,残疾人组织在神州大地上“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基层的残疾人工作组织和残疾人组织完整的体系。从国务院到县(甚至乡镇),各级政府都建立了残疾人工作委员会,领导残疾人工作,研究协调相关事宜。各级残联还根据残疾种类建立了盲人、聋人、肢体残疾人、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和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
1991年5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实施,确定每年5月的第3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 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
(三)关注残疾人事业发展接力棒在第三代领导集体手中传递
残疾人事业,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残疾人这个社会最困难群体的解放,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发扬民族精神和良好社会风尚,积极推进残疾人事业。” 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关于残疾人事业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江泽民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历史、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
1991年5月9日,江泽民在与优秀残疾人和助残先进集体、个人代表座谈时提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全党全国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而奋斗。他说,“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残疾人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1997年5月,第二次全国自强模范暨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在京举行。江泽民在为汇集本次表彰的“自强与助残”先进事迹的《自强之歌》一书所作的序言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是以人类解放为最高宗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幸福为建设的根本目的,更应尊重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保护其不受侵害。同时,对这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还应给予特别扶助,通过发展残疾人事业使他们的权利得到更好的实现,使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建设,共享社会物质文化的成果。
这一系列关于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为发展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奠定了理论基础。 经过探索与实践,中国残疾人事业由小到大,由点到面,从较低的起点走上了一条适合国情、具有特色、全面发展的道路。
《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白皮书指出: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是世界上残疾人口最多的国家。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本着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心特殊困难群体,尊重残疾人意愿,保障残疾人权利,注重残疾人的社会参与,推动残疾人真正成为权利主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享有者,走出了具有一条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
党和政府的关爱,是残疾人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更高的平台上,中国残疾人事业循着更加美好的蓝图,迈上了新台阶……
(四)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让残疾人事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关心下,中国残疾人事业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走过了非凡历程。
2003年9月7日,第三次全国自强模范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宣读了胡锦涛为反映这次表彰的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事迹的《自强之歌》所作的题为《发展残疾人事业
共同创造幸福生活》的序言。
胡锦涛指出,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腔热情地关心残疾人,切实尊重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给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让他们共享社会物质文化发展的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2005年12月3日,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职人员代表,并观看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充分调动广大残疾人的积极性,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满腔热忱地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
胡锦涛一直惦念着孤残儿童的成长,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有关方面切实做好孤残儿童救助工作,表达了殷殷关爱之情。
2006年5月31日,胡锦涛来到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看望生活在这里的孤残儿童。胡锦涛动情地对大家说,孤残儿童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的群体,他们最需要呵护、最需要关爱。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孤残儿童放在心上,健全救助制度,完善福利设施,推进特殊教育,动员社会力量为孤残儿童奉献爱心,使他们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幸福成长。
2007年11月27日,胡锦涛给湖北省宜昌市特残教育学校的9岁聋哑孩子刘丹阳回信说:“谢谢你送给我的画,我从中感受到你纯真的情感。我同你的爷爷、奶奶一样爱你。”刘丹阳10月18日给胡锦涛写信,随信附上了一张自己画的画《我们和胡爷爷在一起》。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残疾人的生活、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维权等民生问题快速得到改善。
残疾人事业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包括视力、听力、智力、肢体、精神等各类残疾人的康复工程全面推进,初步形成了全国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全国残疾人就业率稳步上升,“两项补贴”让残疾人有效改善了生活状况……
2008年3月28日,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作出部署。会议指出, 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着眼于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使残疾人同全国人民一道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
2008年4月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正式印发。 这份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第一个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总结了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历史经验,描绘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蓝图,提出了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是促进新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中国残疾人事业又奏响了前进的号角。
2008年8月28日上午,曾经是中国古代祭天场所的天坛,处处洋溢着喜迎北京残奥会的欢乐气氛。承载着全世界6.5亿残疾人对平等、融合的无限渴望,北京2008年残奥会圣火采集暨火炬接力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就在一个多月前,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内容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和办好北京奥运会。胡锦涛在学习时讲话强调,要抓紧做好残奥会各项筹办工作,落实残奥会各项筹办任务,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注残奥运动、关注残奥会、关注残疾人体育事业,努力实现两个奥运同样精彩。
精神同辉。生命无限。爱心永恒……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中国残疾人事业必将沿着“平等、参与、共享”的崇高目标,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