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阳原县聚焦贫困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以推进残疾人证办理工作为切入点,动实招、出新招,多措并举,打通办证“最后一公里”,全力打好打赢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战。截至目前,全县共办理残疾人证1493个,全县持证残疾人达到6200多人,有2491人享受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有2637人享受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有1491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8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享受产业覆盖收益年分红500元,减免重度残疾人医保费用30.4万余元,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残疾人的认可与好评。
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以上促下推进。针对残疾人身体“缺陷”、群体特殊,致贫原因多、脱贫难度大的问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指示与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一是高质量建强工作体系。出台并落实了《阳原县残疾人联合会改革方案》,明确由县委副书记担任名誉主席,由县政府主管副县长担任主席和县残工委主任,齐抓共管残疾人工作;明确县残联机构单设,在维持县残联编制和人员不减不动的基础上,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再为县残联增加工作人员5名;全县14个乡镇全部明确了主管残疾人工作的领导,设置了残联机构,配齐了理事长和工作人员;301个行政村、6个居民社区全部配齐了残疾人专职委员,做到了残疾人工作体系建设县、乡、村三个层面一体推进,形成了残疾人工作纵向县乡村直插到底、横向所有乡镇和村居社区覆盖周延的工作格局。二是高规格安排部署工作。县委、县政府将残疾人证办理工作、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县委全会、县脱贫攻坚动员会的重点内容,进行全县性发动。三是高起点推动落实工作。县委书记孙海东、县长李德高度关注残疾人证办理工作,多次听取县残联和各乡镇残疾人证办理工作汇报,做到了亲自过问、亲自协调、亲自督办。县党政班子分管扶贫脱贫工作的领导,坚持一线调研、一线督促,多次利用召开专题工作会、乡镇与县直部门联席会等形式进行安排与调度,大力推进残疾人证办理工作。
二、明确工作责任,凝聚工作合力。针对以往残疾人证办理工作从受理、鉴定、公示到出证,周期偏长,效率有待提高的问题,县残联积极争取县党政主要领导支持,以县政府办公室文件形式制定出台了阳原县《关于加强〈残疾人证〉办理服务,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下发了《关于开展残疾人证办理“十日攻坚行动”,全面推进省考反馈问题整改的通知》和《关于加强疫情期间残疾人证换证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乡镇、医疗机构、县残联的责任,做到了用责任理顺程序、凝聚合力。一是明确了乡镇的责任。乡镇负责组织、督促村“两委”及村医摸底筛查、受理申请,并组织残疾人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评残鉴定。二是明确了评残鉴定医疗机构。视力、听力、言语类残疾的鉴定归口张家口市第四医院负责,肢体残疾的鉴定由县医院和张家口市第二医院负责,智力与精神类残疾的鉴定归口沙岭子医院负责。三是明确了县残联的责任。县残联负责程序把关、及时出证,确保办证工作全程公平公正公开运行。同时,县残联加强与民政、扶贫、社保、医保部门的协作联动,让符合“两项补贴”、低保、医保等政策的残疾人及时享受惠残政策。
三、搭建微信平台,高效互动工作。针对推进残疾人证办理工作,涉及全县14个乡镇、301个行政村、6个居民社区,点多面广线长,开会调度、发文安排与督促、电话通知等传统的推进工作的方法,效率低、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县残联借鉴市残联和周边区县的经验,成立了阳原县残联微信工作群(微信群吸收县残联工作人员与14个乡镇残联的主管领导和理事长为成员),推行并强化了微信群工作法,实现了三个“及时高效”,尤其确保了疫情防控面前,残疾人证办理工作可持续、不间断。一是下达及时高效。县残联的安排调度群里即发,乡镇就可即收,且能达到14个乡镇全覆盖。二是上传及时高效。乡镇残联通过微信群定期汇报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乡镇即发县残联即收。三是互动及时高效。县乡残联与乡镇残联之间在微信群共享信息,相互间共同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实现了县乡之间、乡镇之间的即时互动联系。可以说,真正将微信群打造成了集安排调度、汇报上传、经验交流于一体的工作平台,高效推动了残疾人证办理工作落实落细,做到了工作台账、问题反馈、落实效果线上线下相统一。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微信群工作法推广到推进残疾人工作的各方法面,凡不涉密的事项均在微信群里运行,诸如产业精准扶持、辅助器具适配、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工作均借助微信群得到了有效推进,取得了积极效果。
四、加强素质培训,提升工作质量。县残联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北京市项目支持,巩固提升阳原县残疾人事业。一是培训残疾人工作者。针对全县残疾人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业务能力偏低,与推进新时代残疾人工作的素质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争取北京市培训项目资金28.98万元,县残联以乡镇残联主管领导、理事长和301个行政村、6个城镇社区专职委员为主要对象,以残疾人证办理为重点内容,举办了3期共322人参加的的培训班;争取北京市朝阳区残联的支持,组织16名县乡残疾人工作者赴北京进行业务培训和实地观摩,有效地提升了残疾人工作者素质,有力地服务了残疾人工作高质量发展。二是培训残疾人。针对残疾人缺乏种植、养殖、皮毛加工技术,制约就业创业的问题,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培训残疾人178人。三是培训康复医疗工作者。针对全县医疗机构实施残疾人康复基础差、底子薄、设备不足、素质有待提升的问题,争取北京市资金100万元,实施了残疾人康复示范站提升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共为县中医院和14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培训康复医疗工作者39名,还为其充实康复医疗设备51件。此外,还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为残疾人发放辅助1110件,安装假肢13人13具,进行足踝矫正手术1人2足,安排残疾人公益岗36个,这些看得见、摸得到的实事好事,有力地提升了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受到了残疾人的广泛好评。
五、创新工作方法,一线推动落实。针对长年瘫痪在床残疾人打出“组合拳”。针对瘫痪在床残疾人行动不方便,到乡镇申报残疾、到定点医疗机构鉴定残疾均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的问题。一是摸清总底数,县残联组织调动14个乡镇残联、1个城镇社区残联,以及全县301个行政村、6个居民社区307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开展拉网式摸底调查,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共筛查出身体有缺陷的疑似残疾人588人,其中长年瘫痪在床未办证残疾人356人。二是再造新流程,将残疾人申请、乡镇残联受理、医学鉴定三个环节整合为上门主动服务一个环节。三是到户做鉴定,县残联积极争取县卫健部门的支持,协调县医院4名鉴定医生逐乡逐村逐户上门鉴定,打通了长年瘫痪在床残疾人办理残疾人证的“最后一公里”。四是建立新常态,与县卫健部门保持经常性沟通,对县内新增瘫痪在床的残疾人,坚持长期上门搞鉴定服务,确保这些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办证领证。截止目前,共入户鉴定360多人,这一多年一直想办办不了的“老大难”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得到了中残联、省市残联和残疾人的广泛好评。针对到期换证的残疾人推行分门别类换证。今年,受疫情影响,市级医疗鉴定机构暂停评残鉴定工作,不少残疾人证到期换不了,直接影响残疾人享受惠残政策。为此,残疾人着急,县残联更着急,于是县残联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和县医院支持,分门别类推进换证工作。一是对县里有鉴定资质的肢体类残疾,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联合县医院深入乡镇开展集中审核换证。二是对县里无鉴定资质的视力、听力、言语、智力、精神类残疾,只要残疾特征明显、医学支撑充分、残疾等级无变化的,可以直接以旧换新;对残疾特征不明显、残疾等级发生变化的,可以继续享受惠残政策,待上级医疗鉴定机构恢复鉴定业务后,再行鉴定换证;对已经死亡的,及时注销残疾人证。截止目前,已换证近300人,其中有6个乡镇240多名肢体残疾人享受了在乡镇审核换证服务。
六、强化宣传攻势,营造社会氛围。针对办理残疾人证群众知情率不高、“自愿申领、属地管理原则”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县残联紧密联系实际实情,积极创新宣传手段,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发出信号,提高宣传效果。一是抓住残疾人看报纸、听广播少,看电视多的实际,通过阳原电视台利用收视节目黄金时段,以滚动字幕形式每日四次播发办理残疾人证的《通知》,在全县95个有线电视频道播发2期计16天,累计播发量达到了6000多次。二是抓住残疾人对监护人、对村干部的信任程度更高的实际,连续多次通过微信群给各乡镇下发通知,每次通知的第一条都是“加大对残疾人本人、监护人和村干部的宣传宣讲力度”,第二条都是“《办证通知书》《换证告知书》必须发放到户到人”,确保未办证和需换证残疾人尽人皆知。三是抓住残疾人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功能障碍各有差异,在领会文字、收听声音、收看图像等方面各有敏感的实际,印发评残鉴定标准、办理残疾人证程序、惠残政策宣传册等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11500多份,确保残疾人证办理及其相关工作全县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