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残疾人福利和救助 > 文章详情
张家口市万全区残疾人联合会目前有13名工作人员,编制是8名,机构主要设置综合股和业务股两个股室,还有一个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单位主要工作是对残疾人开展帮困救助、康复治疗、无障碍设施建设、就业就学、技能培训、文化活动、权益保障等相关工作,目的是全面服务残疾人,当好残疾人的“娘家”角色。
截止目前,全区持有残疾证的残疾人共有5095人,按级别分:一级840人,二级1142人,三级1054人,四级2059人。按类别分:视力720人,听力275人,言语62人,肢体2592人,智力568人,精神419人,多重459人。我区残疾人工作主要经验:
一、争取惠残政策,研究工作措施,全力改善残疾人生存状态。
1、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对我区残疾人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经过乡(街道办事处)、村(社区)残联核对核实,区残联审核,截止4月底我区可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的残疾人为2587人,可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的残疾人为1161人。
2、 尽力满足残疾人辅具免费发放需求。结合区域实际,按照“照顾贫困,兼顾一般,适量拓宽”辅具配发原则,制定“申请、调查、适配、发放”的辅具发放制度,严格辅助器具发放流程,把辅助器具真正发放到最需要的残疾人手中,让更多残疾人享受免费辅助器具,感受党的温暖和关怀。三年来共发放轮椅、拐杖、助听器等各种辅助器具1000多件。
3、认真制定并落实多项惠残政策。一是积极实施“彩票公益”精神病筛查、免费服药、住院项目。仅去年救助3名精神病患者接受住院治疗,补贴救助金12000元。三年来累计救助了112名精神病患者接受服药治疗,发放价值6.6万元的药物。二是依据需求实施装配假肢“依恋”项目。主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通过上门服务,对有装配假肢需要的残疾人进行上门服务,三年来共摸底调查29人,现场配型,现场安装假肢25例。三是对0到6岁残疾儿童进行抢救性工程救助。近年来共对4名脑瘫儿童、 6名聋儿、1名孤独症儿童、2名智力儿童进行了康复救助训练。四是按照上级《残疾人应急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加大残疾人救助,3年来累计发放救助资金12.6万元。五是出台了《关于为残疾人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实施方案(试行)》,为16—65周岁的残疾人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我区3000多名残疾人受益此政策。六是与教育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对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发放补贴资金实施方案(试行)》,目前有20名残疾学生享受该项政策,不同程度地解决家庭燃眉之急。
二、注重技能培训,重视生活生产,努力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
1、在乡村和社区开展义诊活动。三年来共为残疾人开展各类义诊30多次,多数残疾人及时接受医疗检查,享受医疗服务,根据病情进行治疗和康复。
2、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健身锻炼场所。与广电局协调争取,在我区生活的残疾人,可凭残疾证免费出进区体育活动中心进行羽毛球、飞镖、踢毽等锻炼娱乐和康复。
3、因地制宜实施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工程。按照量体裁衣、个性化服务的原则,无障碍改造工程着眼于残疾人最基本、最迫切、最可行的改造内容,确定改造方案,组织专人深入乡镇与社区入户进行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三年来共改造200多户。
4、重视残疾人适用技能培训。由乡镇或企业实施,区残联业务指导,经费申请报销的农村(社区)实用技术培训方式,培训方式、时间地点、培训内容全部由各乡镇按照区域实际情况自主选择确定。共举办各类培训12期。其中串珠手工业培训有声有色,很受残疾人欢迎,产品十分精致。
三、加强工作宣传,展示残疾人风采,营造一个全社会呵护残疾人良好氛围。
1、信息上报刊登率明显提高。三年来各级媒体信息采用260余篇,其中,在国家级媒体发表1篇,《组织自闭症儿童进行公益采摘》被《中国残疾人》采用,《手工编织助残疾人开拓创业路》分别被河北经济日报、张家口日报重要版面刊登。
2、提高手语新闻质量。积极与区文体广电局协调联系,聘请专业人员,完善和改进毎月一次星期六手语新闻播报水平,节目质量明显提高。
3、积极挖掘和培育文体人才。组建并注册了20人的“定发文艺演出队”,其中有9名为残疾人。推荐培养残疾人体育人才任育志多次参加了省残奥会,多次取得了好成绩。
4、区残疾人联合会携手区特殊学校开展联谊活动。今年,主要观看了特殊学校孩子们才艺展示,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组织孩子们游玩明湖风景区,拥抱大自然,感受社会尊重。为孤残儿童每人送去了300元的现金。县委常委、统战部长董步炜全程参加活动。
四、加强典型培树,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残疾人工作上水平
1、加强市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市级残疾人康复中心设在区医院,主要是为我市残疾人进行治疗康复,费用合作医疗报销一部分,剩余部分政府购买服务来支付,残疾人进行治疗和康复基本不用花钱。
2、加强扶贫基地建设。我区市级扶贫基地有两家,分别是塞北化工有限公司(膳房堡村)、金达塑料有限公司(朱尾庄)。充分发挥扶贫基地作用,带动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效果比较明显。
3、加强残疾人技能培训。充分发挥乡镇和社区作用,举办串珠手工、种养植技能、心理辅导各种培训班,通过各种培训,残疾人获得一定生活生产技能,增加家庭收入。残疾人反映很好,工作效果明显。
五、主要问题与建议:
1、无障碍设施建设十分滞后。区残联对我区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实地调查,发现滨河影院、体育场、东环公园、市场商场、会议室等公共场所缺少无障碍设施规划与建设,满足不了残疾人实际需要,不能为残疾人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环境。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我区刚刚脱贫摘帽县区,财力有限,投入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七章第五十二条至第五十八条都是对无障碍环境建设都有明确规定,建议有关部门加大我区无障碍设施规划与建设的把关力度,制定严格措施,真正把无障碍设施规划好建设好,确保为残疾人提供一个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
2、建议把机关事业单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纳入财政预算,并足额分批拨付。截止2017年12月底,我区机关事业单位68个,应缴纳残疾人保障金130万元。当前机关事业单位经费都十分紧张,让机关事业单位缴纳残疾人保障金又不现实,建议区政府把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保障金纳入财政预算,并足额拨付,确保残疾人工作有效开展,保障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3、建议有关部门把生活实际困难的持证残疾人作为优先办理低保对象,并把残疾人持证作为优先条件。造成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不符合有关政策,建议上级部门逐步放宽残疾人办理低保限制,惠及残疾人。截止今年4月底,全区持证残疾人共有5095人,享受低保2577人,还有2457人没有享受低保。
4、区特殊学校建设亟待加强。全区0-8周岁持证残疾人有41人,9-18周岁持证残疾人有121人。现在我区特殊学校在校残疾儿童仅28人,有很大一部分残疾儿童没有及时入校学习。主要原因学校专业教师少。